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这所高校打造了“三协同”教育模式的升级版

发布时间:2018-09-20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升级,必须遵循开放办学的基本思路,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道路。

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支撑,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筑造产教深度融合、面向未来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大有可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校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与地方、行业、区域“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升级版。

从校企合作到校企协同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基于校企协同的行业产业与教育的发展融合。“校企协同”是高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联合办学模式,为企业培养人才,重的是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产教融合对于产业发展与教育的融合,融合不仅仅是合作这样简单,它要求企业主动地参与进来,由学校单方面的主动变为校企双方共同主动,寻求深度的合作。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在有效地突破学科边界、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应该是共性的。

携手产业是破解校企合作难题的时代选择。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质的飞跃,从依托某一领先型企业升级为拥抱整个行业,从整合企业资源到整合行业资源,能够延长技术链、丰富专业群,实现从教师、学生、专业管理等多维度教育目标。应用型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传统行业的升级转型,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需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战略选择。

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战略机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早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依托工业办学、工学紧密结合、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在“因产业而生、因行业而长、因专业而新”的办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推动产教融合、深化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变革的迫切需要。学校正紧紧抓住深化产教融合的契机,在实践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索。

从卓越计划到新工科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致力于提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

完善高标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主动融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格局,深化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卓越人才的模式,面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工科建设的重大需求,以工程教育专业评估为抓手,完善高标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以“新工科”理念带动工程教育创新发展。学校作为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和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牵头联系单位之一,为推动新工科建设探索、形成地方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模式和经验。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从“新工科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等方面,以“新工科”理念带动工程教育创新发展。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与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依次递进的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三创”教育)课程群。创建科研反哺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在科技园内开辟“创业园特区”,通过多渠道设立创业基金、多形式引进校外导师,探索“校内学、校外练、园中创”模式,支持在校学生和一定年限内的毕业生在“创业园特区”内创新创业。

从工学交替到工学交融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坚持产学合作教育的“产教融合”属性。学校作为产学合作教育在中国的先行者和首家“全国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基地”,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就在全国本科高校中率先开展“一学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工程大特点,坚持“产教融合”属性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产学合作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处于领先地位。

实现产学合作教育常态化运作。学校完善同行业企业社会培养相衔接的开放式教育培养体系,实现“跨部门联动、产教深度融合”,将产学合作教育的日常管理、服务保障、学生安置贯穿全学年全学期全学段,并持续优化科学化、常态化、专业化的学生参与产教融合的质量评价体系。探索符合国情、国际开放的国际化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每年暑期选派学生赴国外合作伙伴或知名企业开展了为期4-6周的海外实习。

学生定岗实践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获得双赢。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将使双方的合作更加持久和紧密。学校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单位总数逐步拓展至超过 1000 家,基地单位的覆盖区域逐步向长三角乃至全国辐射,岗位也实现了由“单一暑期集中使用”向“多次全年滚动使用”转变,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主动性。通过对4000余家雇主单位的调研,超过 85%的受访企业愿意为全年的产学合作教育提供工作岗位。

从依托企业到拥抱行业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校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打造与地方、行业、区域“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升级版。

通过产教融合升级“协同办学”。学校实施“走出校园促发展”战略。拓展了长三角地区的区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并进一步拓展了包括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内的国际联合办学。先后同地处上海的装备制造、商用飞机、民航运输、纺织、轨道交通、移动通讯等行业龙头企业(集团)建立或巩固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共建“中国涂料大学”,开启与国家级行业协会协同举办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的产教融合新路。

通过产教融合升级“协同育人”。学校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联合创建的“汽车工程学院”(1986年)、“航空运输学院”(1995年)、“飞行学院”(2007年)等专业学院,使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课程安排、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能满足企业需要,学生对企业生产第一线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产生效果不断显现。

通过产教融合升级“协同创新”。面向纺织行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学校与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上海纺织工程与时尚产学研一体化中心”,共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装智能定制系统”,技术能够比肩国际同类,但成本只是国外技术的四分之一,奠定了服装智能定制产业化的基础,成果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荣获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特等奖;面向民航产业,创新飞行及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民航飞行人才,曾先后获批教育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的飞行模拟训练器多个研究项目的基础上,正积极开展更高等级的飞行训练器,有望填补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并为后续对接国产大飞机项目;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为运营安全提供优质知识服务。学校与国家交通运输部共建部属唯一的轨道交通行业实验室,拥有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先后主持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等交通运输部标准化研究和上海市地方标准,曾作为独立第三方高校评估机构,主持完成上海多条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认定评审。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夏建国)